巴尔虎山
地址:康平县和法库县的界山
巴尔虎山海拔447.2米,是沈阳市第一高峰,区域面积14.8平方公里,林地面积1987公顷,漫山生长着原始次生林,巴尔虎山山势陡峭,丛深林密,生态环境良好,是沈阳周边末开发的景区之一。
交通指南:
距离市中心:113公里
用时:2个小时左右
周边有山,距离桃仙机场最近山名是塔山。还有夹宝山, 簸箕山, 红旗岭, 西大山, 炮山, 小马耳山, 三块石, 平二台, 南大台, 北大台, 土门岭, 三块石, 大崴子, 馒头尖, 马玲山, 棋盘山, 大洋山, 老虎洞山, 石人山 等山名,
塔山距离桃仙机场6018米,在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。
1. 沈阳的寺院有很多。2. 因为沈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,寺院作为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这里有着丰富的数量和种类。例如,有著名的法雨寺、东陵寺、普陀寺等,它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。3. 此外,沈阳周边的一些城市和县区也有许多寺院,如沈北新区的净悦寺、新民市的兴隆寺等。如果你对寺院文化感兴趣,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探索这些寺院,体验它们独特的宗教氛围和文化内涵。
沈阳棋盘山可以挖野菜,这里有很多野菜,有婆婆丁,苦麻菜等。
沈水湾、长白岛附近也都可以挖到野菜,还有一个好地方——沈阳浑河西峡谷!这个地方安静且远离喧嚣,是个完全免费的大公园。空气质量和公共设施都极佳,带娃去也有得玩。大家喜闻乐见的婆婆丁更是到处都是。
鸡足山没有女僧寺院,出家的女性是尼姑,没有女僧!
普陀山上有32座寺庙。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的一个岛上。因为它在岛上,上面有许多寺庙,所以也被称为“海、天、佛之国”,出现在许多影视作品中,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。
一、实胜寺 位于和平区皇寺路,全称:莲花净土实胜寺,后金(清)太宗皇太极得玛哈葛喇金佛,于崇德元年(1636)勒令修建此寺,故称“皇寺”。每逢年节皇寺都举行盛大的庙会。
二、中华寺 位于东陵区王滨乡拉古河畔,横跨沈阳抚顺两市,集佛教、道教于一身的大型宗教旅游风景区。
三、八王寺 原名:大法寺,因英亲王阿济格施重金重修庙宇,故称“八王寺”。
沈阳著名的“八王寺汽水”。就是取之寺院东南一眼清泉而得名。
景区目前没有寺院的,请注意。
关门山森林公园里分为小黄山、夹砬子、龙门峡、月台子、鸣翠谷、关山湖等几个小景区,每个小景区要想基本玩全,都需耗时3-4小时。虽然公园内山并不太高,但游览路线很长,所以要想节约时间和体力,可以适当地乘坐景区游览车,但黄金周时中途很难搭到有空位的游览车。
小黄山是整个公园的风光精华,比较经典的线路是:小黄山入口-木兰谷-五彩湖-枫之海-好汉坡-龙脊岭-通天门-小黄山出口(即入口),此线路全程步行加爬山,耗时约4小时,对体力较为考验。也可以搭游览车到龙门峡,从龙门峡开始步行,线路为:夫妻树-晶帘瀑布-龙门峡口-转心湖-红松林-枫之海-好汉坡-龙脊岭-通天门-迎客峰-小黄山出口-木兰谷-五彩湖,在五彩湖搭车出山,全程耗时约5小时。
1、普济寺,
2、法雨寺,
3、慧济寺,
4、慈云庵,
5、白华庵,
6、隐秀庵,
7、福泉庵,
8、半山庵,
9、大乘庵,
10、杨枝庵,
普陀山,国家5A级旅游景区,普陀山大海怀抱,金沙绵亘,景色优美,气候宜人。很多人去普陀山烧香,特别是闽南人,每年都有很多的香团去烧香拜佛。
祖越寺 ,龙泉寺 ,南泉庵 ,香岩寺
祖越寺 千山祖越寺
祖越寺是千山最早的庙宇建筑之一。相传,在开始建寺时,有一位祖师从这里路过,曾仔细察看该寺的建筑,遂名为祖越寺。据考证,它最初建于唐朝,当时的建筑宽阔宏伟,大于现在几倍。后来,在金、元时期,山洪暴发,寺庙被冲毁,遗址就在现址前的低洼开阔处。从遗址中曾发掘出较大的浮雕石栏板、望柱莲花佛座、柱基、残石碑头、瓷片等。这些遗物为考察千山的庙宇建筑和宗教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。祖越寺现址为明朝时建筑,清乾隆、道光、光绪年间曾相继重修、整饰,解放后,又多次进行修缮。现有建筑七幢,释迎殿为正殿,它的东侧是胡仙堂和客室,正殿阶下为东西配殿,配殿南有钟楼、鼓楼,呈东西对称。释迦殿正对寺门,门外是一堵石墙,长达五十多米。
祖越寺的建筑比较紧凑、集中、规整。它建造在蜿蜒、狭长的喇叭形山谷中,山的地势北高南低,寺前的平地边沿距下面坡地约有十余米,庙宇低洼部分全由石块垒筑垫高,可见当时的建筑工程是很艰巨的。 祖越寺殿宇壮观,山色秀丽,景致优美。东西两面山峰将它紧紧抱合,如双手捧着一颗明珠。上面峰青壁翠,林涛激涌;下面柱红瓦绿,殿宇辉煌。寺旁,山水汩汩而下,清新凉爽;后山,小亭岌岌而立,幽静雅致,使人留连忘返。古人多有游祖越寺颂咏唱和之诗作,今人也多赞叹祖越寺之秀美壮观。前人用“祖越多奇境,天工亦幻哉”的诗句来赞颂,明人徐文华也写诗赞赏:“常遑回合水潺湲,路转坡坨百折还。上界钟声霄汉杳,前山塔影夕阳间,松涛涨壑千岩响,花雨浮空满地斑。坐久虚堂疑误入,恍然身世出入寰。”
明御史程启充、明前给事中刘琦、给事中薛廷宠、监察御史朱篪、巡按御史史褒善等都有唱和。有的赞叹祖越寺“岩松宿雾常浮翠,石涧流泉漾落花”,有的赞“山引楼台连碧落”,“山川迤逦画图中”,令人“共来不倦登临兴”,乐游忘返。 龙泉寺 龙泉寺,在千山北沟中部,东距无量观约1.5公里,立于群峰环抱中,地势宽阔,建筑宏伟,是千山五大禅林中现存最大的佛寺。该寺始建于唐代,金元时期规模还小,明代大兴土木,建筑较多,后来重修仍保持明代风格。
该寺半依峭壁,半筑短垣,坐落在幽壑丛林之中。寺内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、天王殿、韦驮殿、毗卢殿、龙王庙、藏经阁。寺中神像造型、雕刻精巧,栩栩如生。 寺后有清泉一处,常年流水潺潺,相传是“龙诞水”,又由于山水下流弯曲似龙,因此得名龙泉寺。寿后山坳有后阁,是明嘉庆年间和尚刘宾创建。寺周围有松门塔影、瓶峰晨翠、螺峰月夜、黾石朝日、狮口钟声等16景,在千山风景区中亦久负盛名。清人王尔烈曾吟诗赞叹龙泉寺胜景:“一千峰呈烟霞胜,十六景中图画存”。
南泉庵 南泉庵是一座道院。据明万历四十年(公元1612年)重修碑记载,自唐建庵,中经很多朝代,屡次重修,一直到万历已酉年(公元1609年),“孙公”等人见古刹已成废墟、便募金伐石,开始重建南泉庵。先后建了佛堂、斋堂、门楼、垣墙等,后来又经数岁补茸,又开拓殿宇三间。清代道教进入千山以后,经乾隆五十年(公元1785年)、嘉庆五年(公元1800年)、道光四年(公元1824年)、道光二十六年(公元1846年)相继重修与扩建,使南泉庵才具有现在这样的规模。 南泉庵当年是收藏经版和刻印经文之所。据清嘉庆十四年九月(公元1809年)、道光四年(公元1824年)、光绪十年(公元1884年)所立之碑文载,南泉庵道人“南泉庵观商议”,“处心数载,募化八年,敬刊经版百余块”,“印经者俱来此”;“道教经版久存千山”,“不意前有之经施散已尽,吾等遂捐资重修刷印,并增金科玉律之版”。
南泉庵收藏经版和刷印经文的经堂现已无存,但遗址尚可见到,一进院门,即可见地下有青石房基,这就是当年经堂的遗迹。 香岩寺 香岩寺在千山南部,虽处诸峰环抱之中,但入其境并不觉其狭,反有远峰近坡层次鲜明、深远开阔之感。《辽阳县志》载:“寺当山阳,山花极盛,春夏之交,满山花开,香气氤氲,故名香岩寺。昔人谓香岩寺中名胜最多,为一山之冠。盖龙泉至狭,大安近险,祖越亦少纡回,惟香岩外境既旷,近复双崖夹护,鸟道千盘,如往而复,万树参差阴翳,时有怪石出没其间”。 香岩寺是千山的早期建筑,相传始建于唐,最迟也不晚于金、元时期。寺东山上的“双峰塔”就是金代留下的古塔,是千山现存的最古建筑,塔上有砖雕飞天等图案,建筑美观大方,是香岩寺的著名景点之一。
寺前还有元代和尚雪庵的墓塔,元代皇庆时雪庵碑,寺内有明、清石碑十余块。据文献记载,香岩寺曾遭灾被毁,现址是在废旧址上重建的。清代,香岩寺已远近闻名。清雍正、乾隆、道光、光绪等年间又相继对其进行重修和扩建。 香岩寺的建筑艺术素为人们所赞叹。它那精巧的结构,玲珑剔透的雕刻,秀丽华美的装饰,为千山其它庙宇所不及。这里的庙宇都属单檐硬山式,脊上有彩色浮石雕装饰,斜脊有跑兽,檐下有五铺作的补间、柱头、转角斗拱等,枋下燕尾,有盘龙与脊牛等透雕,梁、柱头有三重昂和逼真的动物、花草等彩色装饰。这样精湛的雕刻与装饰,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艺术才能。
香岩寺古迹很多,这些古迹又多半和寺僧连在一起。俗话说:名寺出高僧。雪庵就是香岩寺的高僧。《东北文献征略》载:“雪庵和尚名普光,字元晖,号雪庵,俗姓李氏,大同人。元(代)至元(年)间,特封昭文馆大学士,赐号玄悟大师,图绘宝鉴,但载其善画山水,学关同,墨竹学文湖州……雪庵善书八大人觉经,用笔俊劲,深得鲁公三昧。”由此看来,雪庵是颇有才学的。
《辽阳县志》还记有雪庵的一段轶事:雪庵是元代人,家居鞍山西沟家寨。当时战事频繁,雪庵从征十年,一日归家,时已夜半,借着月光,从窗外窥见其妻与一个少年同床共寝,心中大怒,顿起杀心。但又转念一想,何必慈红尘烦恼,不如弃家出走,以断尘念。于是就把刀扔在窗下,到千山附近崔家屯的“夕阳寺”出家。他的妻子探听到他的消息,就领着女儿去找他,说:“你冤枉了我,睡在床上的是你走后生下的女儿。”可是雪庵佛心已定,誓不归凡,为避妻女哭诉,就转往香岩寺,在这里苦修得道,成为高僧。香岩寺的“雪庵塔”、“老祖洞”和“炼魔石”等都是同雪庵有关的古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