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知道三无病人身份怎么识别?

时间:2025-03-08 02:32 人气:0 编辑:春暖旅游网

分享至:

谁知道三无病人身份怎么识别?

患者身份识别制度

准确识别患者对确保医疗安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,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有效的前提和基础。

1、严格执行各项查对制度,在采血、给药、输液、输血、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与有创诊疗

时,必须至少同时使用床号和姓名进行患者识别。

2、严格执行“腕带”标识制度,对手术、意识障碍、新生儿、“三无”病人、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“腕带”进行标识,作为各项诊疗操作辩识前辩识病人的一种手段。

3、严格执行术前医患沟通制度,在实施任何介入或其他有创、高危诊疗活动前,经治医生

都要以主动与患者(或家属)沟通的方式,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,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,实

施正确的操作。

4、严格执行术前患者确认制度,手术医师、麻醉医师、手术室护士等手术相关人员必须明确各自的责任,保证核对工作的落实。

5、严格遵守患者交接班程序,交接双方认真填写《患者及物品交接班卡》或《手术患者及

物品交接核查记录表》,确保患者识别的准确性。

腕带标识制度

1对ICU、病房、手术室、抢救室的患者,新生儿、三无”病人等特殊患者群必须使用腕带标识,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辩识患者的一种方法。

2对于手术、意识障碍、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以及“三无”病人必须使用腕带标识,作

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辩识患者的一种方法。腕带上应标明患者的病区、床号、住院号、性别、年龄、诊断等表示患者信息的项目,要求标识内容清晰,项目齐全。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,佩戴部位皮肤完整,无擦伤、手部血运良好。

患者交接程序

1严格执行患者识别制度,交接患者时交接双方需认真填写《患者及物品交接卡》或《手术患者及物品交接核查记录表》,确保患者识别的准确性。

2。在急诊与病房、手术室、ICU之间无自主能力的急、危、重症患者时,急诊医师要按规定书写门诊、留观或抢救病历,亲自护送病人入院,并向接纳方医师直接交待抢救诊疗经过交接双方认真核对患者、随身携带物品及病历资料。

3。在手术(麻醉)室与病房、ICU之间交接患者时,相关人员必须认真填写《手术患者及物品交接核查表》,麻醉终止,麻醉者要把麻醉记录单逐项填写清楚,危重和全麻病员应亲自护送,并交待手术麻醉的经过及注意事项。

4产房与病房这间准确交接产妇。接产人员应及时、准确填写产程、临产、新生儿和接产

证明等记录,新生儿处理完毕,抱给产妇辩认性别,全身检查,测验脚印、点眼等,同

时使用“腕带”标识。

5严格执行会诊制度及转科制度,转出科需派人陪送到转入科,并向值班人员交待有关情

况,准确交接患者及病历资料。

哪些病人不适宜航空旅行

飞机是当今较理想的交通工具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出差、旅游、探亲、访友等乘飞机的人越来越多。但医学研究认为,以下人不宜乘飞机。 一、传染性疾病患者。如传染性肝炎、活动期肺结核、伤寒等传染病患者,在国家规定的隔离期内,不能乘坐飞机。其中水痘病人在损害部位未痊愈,不能乘飞机。 二、精神病患者。如癫痫及各种精神病人,因航空气氛容易诱发疾病急性发作,故不宜乘飞机。 三、心血管疾病患者。因空中轻度缺氧,可能使心血管病人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,特别是心功能不全、心肌缺氧、心肌梗塞及严重高血压病人,通常认为不宜乘飞机。 四、脑血管病人。如脑栓塞、脑出血、脑肿瘤这类病人,由于飞机起降的轰鸣、震动及缺氧等,可使病情加重,禁止乘飞机。 五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。如肺气肿、肺心病等患者,因不适应环境,如果有气胸、肺大炮等,飞行途中可能因气体膨胀而加重病情。 六、做过胃肠手术的病人,一般在手术十天内不能乘坐飞机。消化道出血病人要在出血停止三周后才能乘飞机。 七、严重贫血的病人。血红蛋白量水平在50克/升以下者,不宜乘飞机。 八、耳鼻疾病患者。耳鼻有急性渗出性炎症,及近期做过中耳手术的病人,不宜空中旅行。 九、临近产期的孕妇。由于空中气压的变化,可能致胎儿提早分娩,尤其是妊娠35周后的孕妇,更不宜乘飞机。

相关资讯
热门频道

Copyright © 2024 春暖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-214